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国民党军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卫立煌将中条山分为东西中三段,分别由所部三个集团军把守:
东段:绛县至横岭关由刘茂恩第14集团军驻守;
中段:闻喜至夏县一带由曾万钟第5集团军驻守;
西段:平陆一带由孙蔚如第4集团军把守。
彭辉到达绛县后,升任第一九一旅副旅长,兼任第三八六团团长。部队得到整编和补充稳定下来后,一方面构筑工事一方面进行军训,彭辉把这两项工作都交给了新调来的团参谋长缪敏负责,他现在一门心思地要找到魏秋红。他首先往老家给魏秋红写了一封信,另派他的卫兵去西安寻找魏秋红。不久,老家回信了,说魏秋红自从去西安后就没回来过,并让彭辉去西安一定要找到魏秋红。彭辉向第5军军长武清华请假去西安寻找未婚妻,武清华以大战在即,未予准假。彭辉又向刘茂恩请假,刘茂恩却准假了。彭辉去西安后,自然惹恼了武清华。在西安,彭辉找遍了各大小旅社,其结果却是不见魏秋红的踪影。因日本人进攻中条山,彭辉被召回。离开西安那一刻,彭辉望着低沉的天空,哀叹一声后潸然泪下。
1938年6月“东坞岭战役”与“徐州会战”硝烟刚散,日军调集重兵分东、北两路向晋南及中条山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是要打通中条山这一屏障,占领黄河以北地区来策应即将爆发的“武汉会战”。
面对日军来势汹汹的进攻,卫立煌的策略是:迟滞从北路绛县向东进犯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趁东路日军孤军深入垣曲的西阳河谷后,将西阳河谷作为一个口袋,将日军聚而歼之。
驻扎在阳城县横河镇的赵寿山17师,接到了卫立煌的密电:日军铃木师团两万余人配属步、骑、炮、特种兵和装甲车50辆,在豫北新乡一带集结,企图打通济(源)垣(曲)公路,命令你师进驻王屋山和王屋山附近的贺粹之81师,一同坚守阵地,阻击日军。
6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50辆坦克和十余架飞机不断轰炸,81师仓促构筑的防线很快被攻破,卒撤到17师防线。两师长亲临前线督战,多处阵地失而复得,达数次之多,因为伤亡惨重,17师预备队都投入了战斗。到次日午夜,日军死亡将近400人,开始退却,战斗暂缓下来。是夜,赵寿山接到卫立煌急电:第二战区决心将这股西犯之敌消灭在西阳河附近,已命令围攻侯马的李默庵的第14军赶来增援,17师必须将日军阻击在邵源、崔家庄、蔡家庄附近,达到歼灭日军之目的。
次日拂晓,日军又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先是飞机轰炸,然后是山炮轰击,因为武器差距太大,人数又不占优,中国军队损伤过半,两师长商量后,决定渐次退却,将部队撤到邵源后再进行阻击。
6月13日,日军开始全线反扑,激战半天后,两师撤到了邵源镇,激战两日后已伤亡大半。如果继续坚持,就会全军覆没。后两师撤到邵源镇北的北寨村,经过一天的激战,中国军队又伤亡200余人。
17师和81师以伤亡大半的代价,为李默庵的中央军第14军赢得了布防时间。6月16日中午,装备精良的第14军进入阵地后,精疲力竭的17师和61师拖着满身的鲜血,闪开了一条道路,让日军继续西进。日军就像一头凶蛮的牤牛,撞入了14军的包围圈。日军进入包围圈后,17师和81师又立即占领了邵源镇,扎紧了口袋,这样,日军陷入了南北长20里,东西长8里的西阳河谷。
中国军队尽管将日军诱入了这一狭长地带,可日军是一支作战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