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蓝绿色的共振光柱,穿透冰层直抵夜空,与同步轨道上的「嫦娥八号」探测器形成频率链路。
「信号收到!」南极站传来激动的声音,「地核共振频率出现规律性调制,像是在回应我们的信号!」沈砚舟盯着频谱分析图,发现地核回波中竟包含着与寒武纪化石相同的频率编码——那是五亿年前贝类记录在碳酸钙晶格中的「生命共振密码」。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通过持续的频率对话,人类逐渐破译了地核共振的规律:它每隔年就会与太阳磁场形成一次大共振,而寒武纪大爆发正好发生在上一次共振周期。「地球不是被动的行星,」苏郁在《自然》杂志撰文,「它通过地核共振,主动调节着生命诞生的频率条件。」
2036年除夕,全球2000个共振观测站同时亮起蓝绿色灯光。在青海湖,陈薇带领的青少年接力队围绕共振天线奔跑,他们的步频与地核共振形成2362次谐波——这正是2049年共振文明纪念碑的预演。当新年钟声响起时,地核共振突然增强,湖面泛起的共振涟漪与太空站传回的太阳风频率完美叠加,形成穿越时空的「宇宙和弦」。
此刻,林小满(当年的中学生已成为共振生态学家)正在亚马逊监测站记录数据。她发现,当全球共振网络启动时,热带雨林的生物频率出现整体跃升,仿佛整个地球都在为这场频率对话而欢呼。「爷爷说得对,」她在日志中写道,「科学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地球、与宇宙共振同鸣。」
暮色中的青海湖,共振天线仍在持续向地核发送频率信号。那些承载着21世纪智慧的电磁振动,终将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频率相遇,在地球的核心深处,奏响文明与自然协奏的永恒乐章——它不是人类的独奏,而是宇宙共振合唱中,生命对原初振动的深情回应,是星尘汇聚成的频率史诗,在时间的琴弦上,永远奏响着属于智慧与敬畏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