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铮站在会议厅的侧门后,看着台下陆续入座的学员。.求¨书^帮\ \庚*歆.最,筷^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穿着也各具特色,但都带着一种共同的专注和期待。
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开展国际病毒防控培训,尽管此前已经参与过多次技术交流,但以主讲身份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群体,还是头一回。
夏岚坐在前排左侧,手里拿着一份行程表,时不时抬头看他一眼。她这次负责协调外方联络,确保培训顺利进行。沈悦则在后台协助医疗团队准备演示器材,她的细致让罗铮省了不少心。
“语言沟通没问题吧?”罗铮低声问身旁的翻译员。
“我们提前做了术语统一,现场有三组交替轮岗,确保不会出现理解偏差。”翻译员回答得很专业。
罗铮点点头,目光扫过会场中央那块巨大的屏幕,上面正播放着他们团队研发的新型检测试剂使用流程动画。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更是此次培训的核心技术展示。
铃声响起,培训正式开始。
第一堂课由罗铮亲自讲解病毒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求^书?帮* ~埂*辛′罪¢哙′他没有用太多复杂的术语,而是结合实际案例,把理论拆解成一个个具体步骤。当他说起某次在偏远地区临时搭建检测点的经历时,不少学员露出惊讶的表情。
“所以你们当时只用了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整个样本筛查?”一位来自非洲的医生忍不住发问。
“是的。”罗铮点头,“关键是要保证试剂稳定性和操作流程标准化。”
接下来是中医预防方法的讲解。这部分由特邀专家李教授负责,罗铮作为补充。他提到中药熏蒸、针灸调节免疫系统等传统手段,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数据,说明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效性。
“你认为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高湿高温地区?”一名东南亚学员提出问题。
罗铮接过话筒,简洁地回答:“中医讲究因人因地而异,我们会根据当地气候调整配方和剂量,而不是照搬固定方案。”
这一回答显然让大家松了口气,也赢得了部分学员的认可。/咸.鱼+看*书- ~追+罪-薪′蟑*踕_
下午的实操演练安排得紧凑。学员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在模拟环境中练习试剂配置、样本采集、结果判读等环节。罗铮和几位资深研究员轮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纠正。
“你的手势太急了,容易污染样本。”他在一组学员旁停下脚步,伸手示范,“动作要稳,节奏要匀。”
“明白了。”学员点头,重新调整姿势。
演练过程中,一名欧洲学员因误将试剂瓶盖错配,导致整套样本失效。现场气氛一时紧张,有人低声抱怨。罗铮却只是平静地说:“记住,这不是考试,而是训练。出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
这句话缓解了大家的压力,也让那位学员重新投入练习。
晚餐后,培训班组织了一场小型交流会。各国学员围坐在圆桌旁,分享各自国家的防疫经验。罗铮和夏岚也加入了其中。
“我们国家现在最缺的就是快速检测设备。”一位南美代表说道,“如果能引进你们的技术,相信疫情控制会快很多。”
“我们可以先提供技术支持,等你们具备生产条件后再逐步本地化。”罗铮回应道。
“那真是太好了。”对方露出笑容。
交流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回到酒店房间,罗铮打开电脑,翻看今天的培训记录。夏岚发来一条信息:“今天效果不错,有几个国家已经表达了合作意向。”
罗铮回复了一个“好”字,合上电脑,走到窗边。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空气中飘着一丝潮湿的气息。
第二天的课程更深入,涉及病毒变异监测、群体免疫策略、社区防控体系等内容。罗铮特意加入了一段关于心理干预的内容,强调医护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他说,“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
课程结束后,几名学员主动留下,围着罗铮继续提问。他们讨论了近一个小时,直到工作人员提醒会议室即将关闭。
第三天,培训进入尾声。结业仪式上,每位学员都获得了一份证书和一本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本次培训的所有要点和联系方式。
“希望你们回去后,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