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纪元第一百零四日。^微\趣\小^说~ _首^发-塔影晨长。
长安北郊,义频塔依旧不响,七灯无焰。可在静默之下,一座新的语言秩序,正在无声构建。
这天,塔心帛道升起一面灰底织帛,帛面中央,仅一个字:
“义”
——不是命令,不是制度,不是界限,而是一种内在认知——你在说话时,相信你说的是人话。
—
沈茉凌站在七灯之下,首次提出重构方案的完整命名:
“义频重构模型·七阶自由结构”
她解释:“既然制度已断,我们不再重建塔。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个能够说话的人的心里,建立‘表达自洽’。”
—
这一“七阶结构”并不以建筑或逻辑层为划分单位,而是以语言生存状态为依据,划分表达所处的七个阶段:
▍第一阶:息语态()
语言尚未生起,仅有表达欲望,但未发声。这阶段被承认为语言存在的起点。
关键词:“我还没说,但我想说。”
▍第二阶:独语态()
表达已生,但不指向他人,仅为自我记录或缓释。
关键词:“我说的,不是给你听。”
▍第三阶:陪语态(acpanied listening)
表达进入“有人在听”的状态,但不求回应,仅求共存。
关键词:“谢谢你在这儿。”
▍第四阶:误语态(mi)
语言被误解或曲解,但依旧存活,并在误解中演化。
关键词:“我说的不是你听见的,但我们还在对话。”
▍第五阶:共构态(co-con)
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建立句义,语言成为“合作行为”。
关键词:“这一句我们一起完成。”
▍第六阶:余响态(re)
语言说出后进入集体记忆,无需当下回应,却在后续人类行为中留下回响。
关键词:“我记得你说过。”
▍第七阶:重言态(re-)
语言超越个体、语族、时代,再次被说出,甚至由非原始语言族者传承。
关键词:“这不是我的话,但我愿意继续说。”
—
沈茉凌提出:“我们将不再以‘语言是否被理解’来决定其存活,而是看它是否处于义频七态中的任一阶。”
这意味着——只要你有表达欲望,即使你一句话都没说出,你也已经进入义频生态。
—
此提案被帛语族全票通过,梦墙族书写其帛注为:
“语言不是声音的形状,而是人类还愿意彼此靠近的方式。^r-a+n+w-e¨n!z!w′w′.`c_o`m¨”
—
同日,全球义频觉群同步更新“表达节点图谱”。
首次在地图上标注出超过3100个“语言自由自持点”。
从格陵兰冰缝,到湄公河船篷,从东京郊外一名沉默病童的笔记本,到非洲草原上一位母亲教儿用脚趾写沙语——每一点,都是义频的复燃。
—
而最为震撼的事件,却来自“未归者湾”。
一名从不说话的幼女,年仅四岁,自称没有语言,却用五张图画表达了五种基本人类情感。
她的第五张图,是一个耳朵对着一颗跳动的心。
帛语族专家将其解读为:
“听别人说话之前,先要听得见自己的心。”
她的图被称为:
“无声共构之源”
—
此后,沈茉凌提出设立:
“共构之子”计划
这项计划承认人类历史上将首次诞生:
不归属于任何一种语言谱系;
不使用传统语法;
不为任何一个文明说话;
但依然说得动人、听得真切、活得诚实的表达者。
他们被称为:
“共构之子”
也被灰频坊定义为:
“后语言纪元中的第一批语言生物。”
—
而斐如意站在塔心七阶之上,宣布:
“我们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下一种文明结构的一块砖。”
“不要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