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如果赶上土地封冻,那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是盗墓,不能用炸药,需要我们一锹一锹的挖。一镐一镐的刨。
如果土地封冻,就会加大我们的作业难度,越早越好。你准备什么时候到7520农场上任?
赵军东犹豫了很大一会儿才说。
“你看,外面的雨下的也不知什么时候停,等雨一停,侯福来回来,我们就出发。
听了赵金东的话,祁老六兴奋地说:
这雨下的也没多大的劲了,估计一半天就会停下来,照这样盘算,我们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你去了7520农场,就着手准备租房。做准备工作,等你准备好后,我和我的兄弟就和你去会合。我们选个合适的日子。就动手挖墓”。
说完,祁老六拿起桌子上的酒瓶给赵军东把酒斟满,完了又给自己斟满。举起杯来说:
“赵连长。祝咱们兄弟合作成功,干杯”。
嫩白菜露着一脸媚相,看了看祁老六,又看了看赵军东,也举起了酒杯。
地处荒原深处的7520农场。位于同江公社的东北角上。
农场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分东西两个大院。
!西大院是两排整齐的青砖瓦房,房屋的布局很合理。从外观上看。这两排青砖瓦房有些年头,斑驳的青砖墙面似乎在诉说着,这两排青砖房的悠久历史。
据说这两排青砖瓦房过去是荒原上的一座小兵营。
当年清政府的松江府,为了监视松江河对岸的沙皇,在这片荒芜的大草甸子上,修筑了这两排青砖瓦房,并常年驻有一标清兵。
这估计是当年清政府最北端的哨所吧。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清兵哨所自动解散,这两排青砖瓦房就留了下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整个东北,有个日本的开拓团在这两排闲置的青砖屋里居住了一段时间。
小日本的开拓团本来是想霸占这片黑土地,开垦农田。由于附近的人烟稀少,方圆百十公里的地界上只有一个不足五十户的守陵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村庄,人口非常短缺。从外面又招不到人。
开拓团在西大院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灰溜溜的撤走了。
从那以后,这两排青砖房就又闲置了下来。东北解放后,铁道兵五师的官兵集体转业到了北大荒。垦荒建农场,相中了这片大荒原,派了一个连的转业官兵来同江公社建农场。
来了同江公社后,他们发现在荒原深处,竟然有座废弃的兵营。院里还有一口不太深的井。
井水甘甜,没有被破坏掉。
后来他们询问了守陵屯的老人,才知道这两排约有三十余间青砖房的大院。原来是当年清政府留下来的兵营。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适合办农场。
于是连队就请示五师的领导批准。在这片大荒原上办起了农场。起初叫红星农场。后来又改成了7520农场!
农场办成后,由于这三十余间青砖瓦房不够一个连的转业官兵居住。于是连队又暂时在大院的东面,建了个东大院。
东大院和西大院中间,隔着一条两米宽的小溪。战士们为了两个大院来往方便,上面又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桥。
东大院是老农垦战士在农闲的时候建筑起来的。
修建的是土房,没有西大院的两排青砖房盖的整齐、结实、美观。当地的农民把这种土房叫成“拉合辫”。
就是用草和上泥桨滚,然后一个一个往上编,这种不土不洋的房屋建起来很不容易。
东大院建成后。两个大院合起来,勉强把一个连的农垦战士安顿了下来。
后来,随着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不断扩大。北大荒各地农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了起来。
地处荒原深处的7520农场。因为交通、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变得越来越滞后。
最先来的那一个连转业军人,由于身体和年龄等方面的原因,逐步调离了7520农场。
后来农7师又从全国各地招来了一批知青,补进了7520农场。最后还是走的多,留下来的少。
到1971年收秋的时候,7520农场就剩下二十几位老点职工和家属住在西大院里。有不到一个排的城市知识青年住在东大院。
整个7520农场,目前只有一个叫郑东升的副指导员管理着。耕种的近十年开垦出来的上千亩荒地。农场的劳动力严重的不足,许多开垦出来的荒地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