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娅感冒,想唤醒莫哑,但看见她熟睡的样子,还是没有打扰她。
正在杨军犹豫的时候,候车室的门被轻轻的推开了,从外面陆陆续续的走进几个当地农民来,走在最后面的是一位穿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
铁路女工作人员直接走进候车室旁边的一间专供铁路工人休息的小屋。
看这阵势,开往哈尔滨的列车马上就开过来了。
杨军没有再犹豫。轻轻的拍醒了熟睡的莫娅。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头一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受到的冲击不是太严重。兵团的生产、劳动等各方面的工作还能正常开展,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兵团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被关进了牛棚。农7师的师长孙启民是刚被解放出来的司局级领导干部。
在兵团党委是个没有实职的党委委员。调入兵团党委的时间较短。他没有受到冲击!兵团革委会主任,权衡各方面的关系,把没有根基。对他权力影响不大的孙启明结合进了新成立的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革委会。
但仍旧是一位没有实权的革委会党委委员。
经过这次大起大落,孙启民淡定了很多。在兵团革委会,他很少和其他的委员交流,需要他表决,他总是顺着兵团革委会主任的意思,很少在党委会上发表自己的主见。
但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矛盾。也不知道这十年运动能进行到什么时候。
他想找个机会去下面农场连队转转,做些调查,尤其是想去他工作过的农七师。看一看文化大革命对下面的基层单位造成的影响大不大,他向兵团革委会提出过申请,但是没得到批准。
杨军来兵团看他,他感到很意外。杨军还领来个穿公安制服的陌生女青年。孙启民更感到意外。
在兵团部不方便详细询问。
正赶上吃午饭的时间。
孙启民领着杨军和莫娅来到尚志大街东北角的一个小饭馆。
简单的要了几个菜。
孙启民不解的向杨军询问了起来。
杨军先把莫娅向孙启民介绍了一下。见孙启民吃惊的在看着他俩。
便把屈扬的信拿了出来交给孙启民。
孙启明没有说什么,接过杨军递过来的信,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完信后,孙启民目光深邃,看上去他的心情很沉重,过了好一会儿才对杨军说:
“屈扬这个同志我很早就认识,我们是同一年去的朝鲜。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我们又一同转业到松江省委工作。他是个很不错的同志。作风正派,党性强。工作认真负责。没想到他是因为和敌特分子作斗争倒下的”!
说到这儿,孙启民看了看杨军和莫娅。又说道:
“杨军,你应该清楚,咱们生产建设兵团是生产建设的单位。像明山县这样的敌特案,还有屈局长这样的冤案。已经超出了我们兵团工作的范畴,咱们建设兵团无权过问。但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安危。我和你的态度一样,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别说我们是党的干部。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义务。正好我有个战友,在龙江省安全厅工作,我们不妨去找他一下,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现在公安工作都停滞不前。我想安全局的工作事关国家的安全,他们的工作应该不会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杨军和莫娅听了孙启民的话,相互看了一眼,高兴的点了点头。
现在事情总算有眉目了,两个年轻人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莫娅看着孙启民激动的说:
“师长,谢谢你帮助我们,你什么时候方便,领上我们去见你的那位战友”。
孙启民微笑的点了一下头说:
不急,等吃过饭后,咱们再商量”!
孙启民见桌子上的菜都端上来好半天了。两个年轻人,谁都没有动筷子。
便给他俩各夹了一筷子菜。说:
“你俩来了兵团部,我也不能好好招待你们。
现在运动折腾的百业凋零,找一家好一点的饭店都比较困难。咱们也只能在这小饭店里将就一下”。
说到这儿,孙启民的表情又严肃了起来。深深的吸了一口烟,对杨军说:
“杨军,你听说张海波的事了吧”!
杨军听了孙启民的话,愣了一下,预感到事情不好。
把手中的筷子放在碗上。吃惊的向孙启民问道:
“师长,指导员怎么了?他出什么事了”?
孙启民见杨军果然不知道张海波出事。
他脸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
好半天才说:
“杨军,我也是从兵团内部通报上得到的消息。通报上说,农7师3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