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那些债主以为有高人暗中护持着凌家,再不敢私下为祸,只是透过各种关系向凌家施压,逼凌家还钱。
也许那一大笔银子赔出去会让凌家伤筋动骨,但少了那些无聊小动作,却使得凌家人的性命安全不少。
凌端安步当车走回家里,心里不住琢磨,该怎么敝才能打听到那小娘子的来历?
也许在旁人眼中,一名女子如此凶悍,持菜刀追数名家丁几条街实在有失礼数。
但他生平最爱读《烈女传》,也最钦佩那些敢作敢为的好女儿,因此在他眼里,唯有如此刚烈作为,方能显出她的真情至性。
“这样的女中丈夫……唉……”多希望结识在她未嫁之前,那么他必量珠为聘,亲上她家门,求娶佳人为妻。
只可惜他晚了一步,而父亲自作主张为他迎回家的妻子……算了。
他没想到,倘使李巧娘真是个软趴趴的泥人,即便受尽委屈,又怎敢提出和离?
假设她还有一点骨气,被他如此冷落,又岂能心服?肯定跟他卯上,得不到一个好答案,必不与他干休。
因此他总想用“逃避”这一招来摆脱李巧娘,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2章(2)
就在凌端心思百转间,他终于在阔别三年后,重新来到家门前。
凌家宅子跟从前一样广大,却无张扬的气势,只是沉稳地坐落在杨柳胡同中。
对照周围离梁画栋的豪门宅第,它显得有些寒酸,却多了分大气。
这就是凌府,大宁王朝第一信商的家。
这一个“信”字说尽了凌父的个性脾气,他可以吃亏、可以受委屈,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只要是凌父许下的诺,哪怕刀斧加身,也无法使他改变一丝一毫。
还记得幼时听人赞父亲“信义”时,凌端心里不知有多么骄傲,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也要成为如父亲这般一诺千金的男子汉。
这种崇拜直到他第一次上李家拜访,见到李巧娘这个温婉却没有一点脾气,从头到尾只会说一句“是,爹爹”的女孩为止。
李家人非常骄傲地说,他们李家出去的女子,绝对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且一生只配一夫,绝不改嫁,至今,李家女因贞洁而受朝廷表扬者,已逾百人。
未来丈人说得口沬横飞、无比骄傲,凌端却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心都凉了。
李家人这种做法根本是拿那些无辜女子的终生幸福来换取门楣的光环,有什么值得夸口的?
他们若想受人尊重,有本事自己去闯、去拚,将一家荣辱尽托于满门女子身上,算什么男子汉?
他看不起李家人的做法,但更令他害怕的是,倘使他未来的娘子也是这般“听话”……他无法想像要怎么跟一个这样无趣的女人度过一生。
然后他又想到,万一他们将来有了女儿,李巧娘若以这标准教养孩子……天啊,让他死了比较快。
他决定找李巧娘说清楚,要不她改变,要不他们退亲,他今生不要“李家女”为妻。
而遗撼的是李巧娘根本不见他,不管他如何邀约,她都只派丫鬟回他一句:“于礼不合”,写信给她也不回,完完全全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
他终于对她彻底失望,对父亲提出退亲的要求,而父亲一如他所预料的,一口回绝。
天下第一信商说出来的话怎么可以反悔?所以不管李家女是好是坏,既亲口许了亲,便绝不违诺。
凌端第一次知道“一诺千金”是多么沉重和可怕。
说服不了父亲,他转向李家下手,可惜他们一样固执,只道:他若执意退亲,李巧娘只有一死以明志。
真是一堆莫名其妙的人!凌端气死了,这才有了避走书院,避不成亲的事。
他本来决定,除非李巧娘走人,否则自己绝不回家,但是忧心娘亲整月未回信,父亲又急信不断,言母亲伤重,他终于放心不下,改变初衷,回家一探究竟。
“倘若我学父亲‘一诺千金’,李巧娘不走,誓不返家,杠到最后还不两败俱伤?”他嘀咕着,现在一点都不觉得那种死守“信”字有什么了不起了。
他站在门口想了下,直接进去、让所有人都知道他返家的消息,若娘亲无恙,今朝这一切都是为了骗他回家,他想再逃家便千难万难了。
“算了,还是偷偷溜进去看娘一眼,若娘没事,我转身便走,以后不管他们说什么,我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