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你有何想法?”
众人都看向男子。
男子名为白长风,是天下有名的文士,景平二年之后一直隐居在豫州。
上个月,族长郑德堂亲自相邀,白长风才出山。
白长风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郑公,郑氏和李氏其实别无选择,阻挡秦州东出乃是郑氏和李氏以及顾氏的责任。
郑氏随时可集结力量,李氏因恒州分心,顾氏因岳州分心。三家中,顾氏较为特殊,大可毅然决然的放弃凉州。
对此,某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联合李氏劝说顾氏主动放弃凉州,李氏得凉州,郑氏得庆州,之后郑氏可放弃灵州。
中策是联合李氏提前弱秦,将秦州赶回秦关,弱秦时间不能晚于秋收之前。
下策是郑氏和李氏协力死守新丰城,明年开春之后再联合顾氏弱秦。”
说完之后,白长风便轻扇着羽扇。
众人则是在回味思考白长风的三条对策。
特别是上策,越往细处思索,越是难以自拔。
倘若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庆州,放弃灵州又何妨?
只是难度太大了。
即便顾氏愿意放弃凉州,李氏也不可能调换庆州和凉州。
凉州乃是边境之州,也无天险阻隔,需要时刻警惕回鹘和突厥南下入侵。
凉州与庆州相比,唯一的优势便是拥有天然马场,可以组建纵横天下的骑兵。
郑荣昌看向郑德堂,问道:“大兄,如何?”
郑德堂说道:“我先与李鸿益沟通一番,别抱太大希望。”
郑荣昌微微点头,明白大兄的意思。
李鸿益不是吃亏的主,更是一只狡猾至极的老狐狸。
任何试图从李氏身上讨便宜的人,都要做好被李鸿益黄雀在后的准备。
郑德堂和郑荣昌带着白长风来到后院的石亭之中。
“白先生,除了刚才的三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白长风沉思道:“倘若最终只能选择中策,要警惕秦军率先发难。来到洛阳之后,我多次翻阅有关秦州的情报。
秦军不会坐以待毙,庆阳侯更是傲视天下之辈。倘若郑李迟迟没有弱秦,且恒州战事陷入胶着,秦军很大可能会主动攻打新丰城。”
郑荣昌叹道:“大兄,白先生说的没错。秦军止步不前,既是为了积蓄力量,也是为了防备郑李两家发动突击。主动权在我们,也在秦州手上。”
郑德堂眉头紧锁。
看来需要尽快与李鸿益沟通了。
……
南方,黄沱。
江面之上,千帆飞扬。
两种颜色相近、旗帜不同的战船,碰撞在一起。
双方距离不到百步之时,两边几乎朝着对方发射点燃的箭矢。
战船的甲板上,站着孔武有力的大汉,手中晃着钩拒不断地蓄力,准备随时朝着对方投掷钩拒,然后登船作战。
随着双方的战船逐渐靠近,中间战船之上开始有善水士兵跳进江中。
这些善水士兵腰间绑着一个布袋子,袋子中装着一把特制的锥子。
这种锥子既可以凿船,也可以杀敌。
荆州水军中间一艘巨大的战船甲板上。
一位老将军看着前方战船打出的旗语,眉头皱起。
一名将领低声道:“左帅,洪州水军之中也有能人啊。”
左宗峰轻笑一声,转而脸色一肃:“王应东。”
“末将在。”一名魁梧的将领出列。
“按照我军制定的策略,由你率领左军发起进攻。本帅就一个要求,至少把洪州水军三成战船引出这片水域,然后依计行事。”
“末将领命。”
王应东应下之后,率领乘坐一艘小船离开。
不多时,上百艘荆州战船离开船队。
荆州水军的变化,立即引起了洪州水军的注意。
战船之上,一名光头大汉听到手下的汇报后,陷入了沉思。
荆州水军的统帅是左宗峰,是大炎有名的海军大将。
光头大汉名叫陈任,曾在左宗峰水下担任过裨将,跟随其围剿倭寇。
陈任对左宗峰非常了解,知晓其战术多变,旁人难以揣摩。
陈任沉思片刻后,决定以不变应万变。
“潘肃。”
“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