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姥爷觉得小罗杨大概也是出于好奇,三分钟热度,又耐不住他央磨,就捉了两只鸡,又拿了些儿子女婿送的补品,罐头,揣上两包烟,放到小三轮上带着外孙女拜师去了。
王铁30多岁,棱角分明的脸庞显得格外严肃,他听了罗杨姥爷的来意,上下打量了下罗杨,虽有点意外是个女娃,但也没有拒绝,只平淡的说了几句不要怕苦的场面话就答应下来。
罗杨自此开始他的习武生涯,他身体条件,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只是因为自小不是吃母乳长大,内里到底有些发虚,因此更是辛苦,没有人想到,罗杨能够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包括罗杨自己,他起先是想锻炼自己,让自己在体力上不输给男性,后来则是习惯并热爱这种炼体的感觉了,可以让他忘记一切,身体上的强大好像也能驱散精神上的阴霾,他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乐观起来。
罗杨姥爷一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后悔把宝贝外孙女送去学武,当然,孙女结实多了,这是好事,可是,也真是太活泼了,领着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开始漫山遍野的疯跑,小辫也剪成短短的碎发,整日研究怎么分两拨人打架,身手愈加厉害,学校里没有敢惹他的了,原来害怕他太小挨欺负,现在倒害怕他去欺负别人,唉,打人总比挨打好,随他去吧。
罗杨的师傅王铁并不干涉女徒弟这个打架的爱好,只要他不主动欺负人,他就心满意足,因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罗杨与之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反而看爱打架的女徒弟格外顺眼,又因罗杨是唯一从头到尾坚持下来的,难免偏爱几分,几乎是倾囊而受了。
罗杨赖在姥爷家到初中毕业,终罗到了罗爸罗妈忍耐的极限,再加上想让罗杨去读市里的高中,顺便说一句,罗爸爸当上厂里的总经理以后以法人名义对着外债累累,管理不善的老厂宣布破产,借着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东风,用原厂的机器厂房以及地皮以极大魄力个人贷款几千万元又建了两个新厂,一个加工果脯,一个加工果汁,注重产品质量,市场眼光犀利,销售业务精熟,很快盈利,在市里设立了总经销点,罗家也都搬到市里去了,联系好质量最高的市一中之后,几乎天天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去接,罗杨自然知道非走不可了,他先去师父家告别,恩,方式是讨教一番,输的灰头土脸的找了村里的伙伴们到他的小石屋里有模有样的吃了散伙饭,至此为止,他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画了圆满的句号。
好吧,罗杨即便是这辈子的年龄也称不上儿童了,他已经14岁了。坐在书桌上的罗杨环顾了一下整个小屋,一跃而下,顺着绳梯爬到阁楼上,挨个又把各个箱子里放的东西拿出来理一遍,又放进去,这里面有他从小到大的奖状,奖品他早就用光了,姥爷给削的桃木剑,做的弹弓,姥姥每年都给缝的书包,甚至是扎小辫时候的头花,罗爸罗妈捎给他的布偶娃娃,舅舅舅妈送的礼物,他自己淘的小玩意,山里捡来的石头,各种各样,琳琅满目。
最大的一箱是他这些年的作品,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然这个标准是从是否被发表来限定的,小学时还好,单纯的记叙文,或者抒情写景文对他来说并不难,投稿也十拿九稳,只是他的邮寄地址是学校里,所以他也只敢偶尔投上一篇,即便如此,有他的作文的书都被姥爷姥姥包上书皮,时不时的就会在大伙面前炫耀一番。
等到上初中,他开始写议论文投稿,虽也常常取中,但评价基本一致:该生文笔老练,观点新颖,用词辛辣,但作为中学生,稍显暮气云云,让罗杨挠头不已,最后只作未见。
罗杨的离开让老两口难受不已,每日只能长吁短叹,却也不好拦着,等罗杨整好东西,坐上接他的汽车,姥姥抹着眼泪,拉着他的手絮叨着说了一千遍的话,罗杨认真听着,毫无不耐,伸手替姥姥抿了抿头发,拍拍他的手安慰道:“我一放假就回来住,很快的。”姥姥点点头,看着罗爸爸道:“路上慢慢开车,小心点,快走吧,天晚了就不好开了。”说着退到一边,罗杨看着在家门口站着不肯过来的姥爷,使劲挥了挥手,大声道:“姥姥姥爷,我走了。”说完也不再回头,只仅仅攥住了拳头。
罗杨的归来让罗爸爸罗妈妈兴奋不已,每天变着法儿的做好吃的,但有所求无不应允,两个弟弟,一个九岁,叫罗希,一个七岁,叫罗念,他们对这个既聪明又厉害的姐姐崇拜不已,对他的话如听圣旨,惹得罗妈妈又欣慰又好笑。
罗杨在罗家的生活还算惬意,除了父母对他过度补偿,从不让他干一点家务,连罗念都能干的活都不肯让他做,他争了好几次却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