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带着张敏和刘芳,来到了花婶儿家。去年孙华就向花婶儿学习做衣服的,今年一来到,就看到已经有一圈的人围着花婶儿了。
花婶儿:“华娃子,快来,找凳子坐。”孙华:“花婶儿,去年和你学了做衣服,今年好像忘记了,还得向你学啊。”
花婶儿:“好啊,这里的婶子们都会,不会的就问她们。”孙华谢过婶子们后,拿出棉花和布开始操作起来。张敏和刘芳也紧随其后。
“刘芳知青,你是不是会做衣服啊,你开头的部分,做的真好嘞。”王婶子说道。引得其他婶子过来看,看着看着就有人认出,像是村长媳妇王大娘教出来的。花婶儿也过来仔细看了看,问:“今年嫂子还没有开始做衣服呢,芳娃子,你什么时候学的啊?”
刘芳懊恼自己不该缝制的这么好,应该装一下不会的,可是针线一到手里,就自然而然地缝制上了。刘芳上辈子确实是跟王大娘学的,后面每年都会给丈夫儿子做衣服,等到回城了,开始给父母做衣服,老年的时候,没事情做,也做些衣服鞋子。
刘芳这辈子又没有和王大娘学过,当然不能承认了,就说:“花婶儿,不是和王大娘学的,这是我和我奶奶学的,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的,9岁开始就教我缝制鞋子了,后面教我缝制衣服。”
“我一看刘芳知青就是会做的,你们听听,刘芳知青从小就会缝了,以后啊,谁娶到刘芳知青,也是有福了。”王婶子说道。
花婶儿心中还是疑惑,自己嫂子的手艺可是独一份儿的,但是脸上不显,想到嫂子让她帮忙给三儿子介绍对象的事情。嘴上说:“看来芳娃子的奶奶和嫂子的针线活一样好啊,芳娃子有了这手艺,那可真是嫁给谁,谁有福气。”
婶子们开始聊谁家媳妇的针线手艺好,谁家姑娘的手艺好,聊着聊着,就变成村里还有哪些小伙子没结婚,哪些姑娘们没结婚。
花婶儿:“华娃子,去年就问过你,你说看一年,今年看得咋样了,相中谁了,你和婶子们说说,婶子们给你掌掌眼。”孙华害羞地说:“花婶儿,我还没有看好呢,等我看好了一定给你说说。”
花婶儿看着孙华娇羞的样子,了然到,这是心中有了,但是还没确定呢。也就不再问孙华了。转身去问张敏和刘芳了,花婶儿觉得刘芳针线手艺和嫂子像,想要知道更多刘芳的情况。刘芳摇摇头,说现在还小,不想考虑结婚的事情。
张敏倒是很大胆,跟花婶儿说了自己看好王军。王婶子听到一耳朵,放下手里的衣服,马上问张敏具体的事情,其它婶子也围了过来。没一会儿功夫,都围在张敏的一圈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孙华和刘芳挤到门口了。
孙华小声地和刘芳说:“看吧,今天婶子们不把张敏结婚的事情定下来,张敏走不出这个屋子了,咱们村子的婶子们就是热情,不过咱们父母不在身边,有她们在,咱们也能好好地出嫁的。”
刘芳没说话,但是心里很认同孙华说的。上辈子自己没有家里的长辈操心婚事,是大花婶子介绍的王有田,后面也是婶子们帮着忙活结婚,期间没让自己委屈一点,婚后婆家对自己也是极好的。
张敏听着婶子们的问话,也不知道先回哪个问题。花婶儿:“你们这帮人啊,一个一个问,敏娃子都不知道先回答哪个了。“
王婶子:“张敏知青,你喜欢哪个啊,先说说,大家也看看这个人咋样。”张敏本来还害羞的,现在也破罐子破摔了说道:“我们知青点的王军,和我都是来自川省的。”
王婶子:“有谁熟悉王军知青的,快说说。”婶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了,王家屯大部分都姓王,嫁进来的婶子们,很多人都可以称作王婶子,后面有孩子的,就跟着孩子的名字叫了,比如狗蛋儿娘,狗剩儿娘。
那个年代,老话都说贱名儿好养活,都爱给孩子起狗蛋儿,狗剩之类的。狗蛋儿娘说:“张敏知青,我听我家那口子夸过王军知青,说是个干活儿的好手。”狗剩儿娘:“是啊,我家那口子也说,王军知青是能吃苦的。”
张敏听了心里舒服极了,花婶儿:“是嘞,王军知青是个热心肠,还帮我提过水呢,碰到了就会帮我提。”
王婶子:“咱们知青点的知青们都很好呢,虽然刚来的时候,细皮嫩肉地不会干活,但是都会学着干。”婶子们跟着夸了一通知青点的知青们。
孙华和刘芳听得都不好意思了,这是知青点的他们吗,村里的婶子们太会夸人了,听得心里美滋滋的。狗剩儿娘:“你们都说到哪里去了,再说都到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