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初三,中考
周日,夏婉安和默哲完成了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一起吃了午餐,便各自回了家。
周一,初三的学习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
“经过上周的磨合,想必大家对初三学业繁重的现象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讲台上,班主任周文正在进行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话:
“就如你们所见,上届初三,经过你们学长学姐和众初三组老师的努力,我们学校考得还是非常不错的。这次,教务处的领导特意下了指令:这届初三学生,要一鼓作气,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根据教导组、学校的统一决定:将组建强化班加训……”
“啊~?”
“怎么会这样啊?”
“这不是逼着我们学习吗?”
“还有没有人权啊?”
“简直丧尽天良!”
“我们要抗议!”
“附议。”
“附议。”
“……”
“安静,大家先听我说。”周老师摆摆手,示意同学们停下来:
“强化班不是每个同学都能进去的,只有平时学习刻苦,成绩突出……”
“嗯?”
“这不是歧视吗?”
“这就是优等生的特权吗?耀眼啊!”
“已经没有差生的地位吗?悲哀啊!”
“我们要人权!”
“我们要自由!”
“反对歧视!”
“附议。”
“附议。”
……
其实,班主任的话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符合进强化班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学习刻苦……这时就有人要问了,那什么叫刻苦,什么又叫不刻苦呢?
打个比方吧,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整天不离板凳的学习,可能最后的成绩还没有课下从来没有翻过书的同学的成绩高——当然别人背地里可能非常吃苦表面上也看不出来。
或者又是,每次考试都投机取巧,次次取得的成绩比一些老老实实学习的同学还要好……
总之,“刻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定义的词。这就有了周老师的第二句话:成绩突出。
成绩突出,是天赋、努力、技巧、勤奋还有机会等共同作用后的集中表现。至于有些同学议论“这不是歧视差生吗”,这还真不是。
初三的课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拿化学来说吧,物理老师周文(你们没看错,就是班主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初三的化学,基本上靠背,在背的基础上理解,问题就不大。”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例如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沉淀的口诀:钾钠硝酸溶水快……不相信的可以去问问那些被叫做“差生”的学生们,有几个认真背了?不说别的,元素周期表中“氢~钙”等前20个元素背完了吗?往重里说,水的化学式H2O会不会写还难说……
这仅仅只是一门,其它的像英语单词啊,数学公式啊,物理概念和公式啊,语文课文和课外阅读啊,政治历史啊等等,作为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学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看起的那么一点,而所谓的优等生,就是在这学习方面更加自律。
像大城市的教育,学生不仅仅有课堂上的知识,还有课后补习班,艺术班等等。如果这些叫嚣着不公平的学生们想到了这点,可能没准就要喊破喉咙了。
说得直接点,进学校的那一天开始,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是同学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出现了成绩好的成绩越来越好;而成绩差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破罐子破摔的两极分化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说,入校门时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由于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以及少量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优等生”和“差生”之分。
至于具体原因,在此不做过多表述。好了,扯远了,回到故事本身。
“赵谦、王莽、卢宇!”周老师厉声呵道:“瞎叫唤啥?刚开学就想造反吗!”
“我没有,老师!”
“我不是,老师!”
“我们再也不敢了,老师!”坐在后排的三人异口同声,喊道:
“请周老师原谅!”
“哈哈哈!”三言两语,把班上的学生逗得哈哈大笑,连老师的面色也改善不少,瞪了一下眼睛:
“下不为例,再犯就按班规处置。”
“谢谢老师!”
“老师真好!”
“老师英明!”
“哈哈哈!”班上又一阵大笑。
“行了,言归正传。”
周老师清了清嗓子,“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也不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