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日月并明 > 第三十一章 朱由校的小算盘

第三十一章 朱由校的小算盘

朱由校泛泛地说完这一通“抚蒙”大计,见丁绍轼连咳嗽都不咳了,这才见好就收地说回正题,“朕要对蒙古既防又抚,软硬兼施,想方设法地哄着蒙古人为我军卖力,那就得派熟悉边情又靠住的人去,这样寻常的事情,怎么在某些人眼里,就变成朕猜忌袁崇焕了呢?”

“而且阎鸣泰与王之臣去了辽东,又不代表他们俩一定就能管着袁崇焕了,以西南事为例,贵州巡抚乃是王瑊,总督川、贵两府,兼管云南、贵州、广西的军务是朱燮元,傅宗龙不过是山东道监察御史兼管贵州巡按监军事务而已。”

“但如今贵州一应军务,还不都是靠傅宗龙拿主意?朱燮元人在四川,鞭长莫及,王瑊虽为巡抚,亦不过是坐拥虚位,朕给傅宗龙的军饷还不如袁崇焕的一半儿多,怎么从来就不见有谁为傅宗龙抱怨?也从不见有人说傅宗龙会被朱燮元、王瑊欺负了去呢?”

朱由校越说越气,他想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到处筹钱,结果换来的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辽东和西南的军饷若是能节省下来,自己造出来的“三大殿”还不知有多么巍峨瑰丽呢,现在倒好,几千万的白银扔下去,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冯铨不急不缓地又开口道,“傅宗龙乃监察御史,是为‘代天子巡狩’,位卑权重,且皇上令王之臣特改督师出镇,加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隆委任,阎鸣泰以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等处事务,倘或袁崇焕与他二人意见相左,他又如何能似傅宗龙一般与之抗衡?”

朱由校回道,“兵部尚书与兵部侍郎皆为虚衔,并非实职,之所以加兵部尚书衔,无非是方便他们更好得节制一方,朕给朱燮元也加了兵部尚书衔,怎么就不见你们有这许多话来?”

冯铨回道,“依照我朝制度,总督兼了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衔,是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则是从一品,巡抚兼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衔,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的话,为正二品。”

“如今王之臣是为从一品,阎鸣泰是为正二品,而袁崇焕是为从二品,旁的暂且不提,他们三人互相见了面,该是谁给谁行礼呢?”

朱由校立即道,“冯阁老可少拿这些虚礼来诓朕,这文官相见,不过互相作揖而已,又不似武官拜会文官须得叩头请安。”

“再说了,这科举上来的进士最讲风度,以为君子相交,须得大气礼敬,方为正派,他二人又岂敢怠慢袁崇焕?”

冯铨接着道,“皇上,这封疆大吏但凡是挂了兵部尚书衔的,即使是被任命为巡抚或经略,一律称作为‘督师’,而督师有统率地方之权,总督须听其节制,且自从王化贞下狱后,辽东便再未设过巡抚……”

朱由校打断道,“行了,行了,冯阁老也别在这儿磨磨唧唧的绕弯子了,直接说吧,你们外廷到底是想要朕怎么着啊?”

冯铨回道,“先前皇上给袁崇焕加了正四品右佥都御史的衔,这几日就陆续有科道闻风上疏,建议皇上将辽东经略一职给彻底罢了,将关外一切事宜全权委任袁崇焕。”

朱由校“呵”了一声,看向司礼监一众秉笔道,“这样的奏疏,司礼监不是早就替朕料理了么?科道官要有什么高论,直接跟厂臣说就是了,何必让内阁来朕面前发牢骚?”

大明百官上疏自有一套制度。

题本须得递通政司转内阁上奏,并备副本送六科,而奏本则须得由通政司或会极门抄录副本再送到文书房,文书房再送到司礼监。

唯一能例外的是内阁的奏疏,内阁位于皇城东角门,阁臣若想呈密揭,便可以用文渊阁印缄封进御,直接由门隙传递至皇帝御前,不用通过司礼监和文书房之手。

奏疏递交司礼监文书房后,经过登记,再交由皇帝御览,然后送至内阁,接着,内阁辅臣便对奏疏作出初步处理、代拟旨意,写成纸条贴在题本封面供皇帝参考,此举是为“票拟”。

“票拟”完成后,奏疏会再一次被送回皇帝手中,皇帝用朱笔在题本或奏本上批示意见,是为“批红”,而一旦票拟内容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奏疏就会被“留中”或“改票”。

所谓“留中”,就是奏章不下发,不作处理,所谓“改票”,就是对票拟内容加以删改或径直另做内批,发出“中旨”。

东林党倒台之后,朱由校因厌恶群臣党争纷扰,且不喜部分阁臣附和外廷上谏,奏疏留中或改票的现象越来越多。

到得后来,处理奏疏索性就成了魏忠贤的责任,皇帝是乐得当甩手掌柜,麻烦事一概不管不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