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日月并明 > 第十八章 藩王的藩禁

第十八章 藩王的藩禁

这当然也是情有可原,俗话说得好,“疏不间亲”,倘或藩王能入仕,皇帝一定会选择自己的亲戚,而非外姓臣子担当重任。

毕竟自古公族皆可为官,譬如西汉之刘向、李唐之李绛、南宋之赵汝愚,虽皆是宗室,但也皆为一代名臣。

可这样一来,文官们可就不愿意了,进士名额是考上一个就少一个的,文官们又如何会甘愿将自己这一群体的上升渠道让给朱家宗亲呢?

因此宗人入仕问题虽然好不容易解决了,但其中仍有种种限制,宗室科举入仕者,要削去原来的爵秩,这就使得宗室科举入仕形同虚设,许多不想放弃爵位的宗室宁愿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尝试科考。

故而朱由检但凡被外封去了封地,便是意味着他这个人,此生就与朝政无缘了。

即使朱由校再如何疼爱他这个弟弟,有祖宗定下的规矩在前,朱由检的待遇,也不可能比襄宪王与福王更好了。

而襄宪王与福王这两个宗室中的例外,也是得益于他们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这种政治环境几乎是不可能被复刻的。

襄宪王即是朱瞻墡,他是明仁宗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仁宣更替之际,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驻守,汉王、赵王蠢蠢欲动,张太后为防意外,便封锁了明仁宗的死讯,密令襄王监国,并迅速迎接明宣宗北上即位。

后来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较长,又素来贤明,鉴于他之前有过监国的经验,孙太后在一开始是想迎立朱瞻墡为帝,她当时已经下令取来襄国金符,并召襄王入朝。

但朱瞻墡得知此事后,并未应诏入朝,而是上疏建言,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令郕王朱祁钰监国,以及要求朝廷招募勇智之士营救明英宗回銮。

待明英宗返回京师之后,朱瞻墡依旧处处回护明英宗,曾劝谏景泰帝要对明英宗“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

可以说,朱瞻墡在英宗朝的政治表现,已经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是世所公认的宗室贤王,但是根据《明史》记载,朱瞻墡一生也才议了四回政。

第一回是在仁宣监国的时候,第二回是在请令郕王监国的时候,第三回和第四回都是在英宗复辟之后,一次是为按察使王槩请命,一次是劝明英宗省刑薄敛。

除此之外,朱瞻墡在史书中的一生可谓是乏善可陈,一个不掌握权力的亲王,即使素有贤名,也终究是有志难伸。

而福王的下场,却比襄宪王还要悲惨。

福王即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万历年间,朝中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

朝廷大臣按照大明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而朱常洛原为明神宗偶然宠幸的宫女王氏所生,明神宗不喜欢王氏,所以不想立朱常洛为储君,反而有意立当时最得宠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

为了争国本一事,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十五年之久,乃至以几十年不上朝的方式向朝臣们抗议,史称“万历怠政”。

直到“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非常不利后,朱常洵才被迫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国本之争这才尘埃落定。

为了补偿爱子与皇位失之交臂的遗憾,明神宗拼尽国力,给予了朱常洵巨额的经济补偿,朱常洵离京去河南就藩的路上,随从的王府属宫、太监、卫队、物资车辆相望于道,数十里不绝,排场巨大,风光无两。

到达洛阳后,朱常洵所有请求,明神宗一概皆准。

除了额外御赐的两万顷庄田,以及无数奇珍异宝之外,连张居正先前被抄没的财产,江都至太平沿江南北千余里的杂税,四川的茶税,淮河地区的盐业等统统被明神宗划拨到福王名下。

一时间,福王府内的属官、太监以履亩督租为名,乘驿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渔肉官民,捕杀庄佃,所至骚然,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即便如此,朱常洵却依然贪得无厌,他四处大肆敛财,其名下财富之巨竟远超朝廷。

直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在俘获朱常洵后,李自成将其虐杀肢解,与皇家园林中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分而食之,名曰“福禄宴”。

一辈子养尊处优,体重重达三百斤的福王朱常洵,就此变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下酒菜。

朱常洵会落得如此下场,毫无疑问是被大明的“藩禁”制度给养废了。

倘或朱由检没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