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大明帝国之崛起 > (三)剑指京城 第33章 走向帝王之路(五)

(三)剑指京城 第33章 走向帝王之路(五)

朱棣听罢浓眉一皱,喝了一口酒对李景隆厉声问道:“景隆,你向本王,为那些罪臣求情?”

李景隆方才敬酒,因天气炎热已身上冒汗,听到厉声舅舅质问,脑门汗珠突然变凉,忽感觉背上冒出冷气。他和谷王一起打开金川门,得到燕王既往不咎。论功劳不小,他毕竟曾与舅舅为敌,胆战心惊地忙解释道:“当然不是,人就在我府上,要抓,我回去就把他们交出来。”

姚广孝夹了一口菜,在嘴里嚼着说道:“大可不必,朝廷的官员,未必全抓,只要洗心革面,迷途知返,本僧以为只要不继续为敌,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人非圣贤,哪能没有过错。”

朱棣看向张辅问:“大将军是如何看?”

张辅连喝两口酒,咂咂嘴,要说他对李景隆并无好感,起兵之初,他与李景隆是死磕到底。要从燕王这边论辈分他管朱棣叫姐夫,辈分还比李景隆大一辈,他望了一眼朱棣又看看姚广孝,最后把眼神定格在李景隆脸上,他说道:“就事论事来说,罪臣既然找到你,肯定是想着叫你帮着说情,想逃过惩治。师父说得对,在大明有很多官吏,多数还是跟随朝廷。可以理解,只要不欺压老百姓,所做恶事不多,还是要留下他们。这个群体人很多处理好了,对大明有益处。”

朱棣其实早就这么办了,他认为除了那几个贼首,其他人都可以赦免。他看向姚广孝道:“盛庸不能说不是死敌吧,他如果投降,本王也打算给他出路。”

果然盛庸在朱棣称帝以后,他率部投降,朱棣也并没食言,令其驻守淮安。不久,盛庸提出回山东老家。朱棣恩准,令他抚兵养民,甚至没有罢他的官。尽管到最后,有人弹劾盛庸心存怨恨,图谋不轨。朱棣并没处置盛庸,而他郁闷到了极致因而自杀。从朱棣对这件事的处理,可见一斑。

姚广孝咂咂酒对燕王道:“这就好。作为一统天下的统帅,本僧以为是要有有容人的襟怀。本僧以为,在大明只有两个人不可赦罪,一是黄子澄;二是齐泰。方孝儒本僧以为,他只要投降,也可以不杀。虽说,本僧对儒家并不感冒。可是治理天下,还是有用。”

李景隆这会儿说话了,他看着姚广孝说道:“大师,依我之见,他未必肯降。我听传言说,朱允炆自杀可能和他有关系。在燕军进城时,他到了一趟皇宫,他与朱允炆密探了一阵。他走了之后,朱允炆叫太监把几个妃子和皇后叫道寝宫,就着火了。”

张辅喝了几杯酒,头上冒着汗,对李景隆道:“此人必杀!”他说完看着朱棣说:“他爹就被太祖杀了!我以为,他对大明一直是怀恨在心,像这样的人留着,早晚是一个祸害!”

徐夫人一直听着众人说话,这会儿插话,对朱棣说:“凡事要有度,首恶必惩。张辅说的在理!”

朱棣猛然笑道:“本来,这是欢迎姚师,远道而来到家宴。说了半天,离不开杀字!在大明人人心中都会有杆秤,谁该下地狱,人人心知肚明!”他又对李景隆说:“你回去,告诉他们不要再东躲西藏了!”

天下要安定,京城必须先稳定。说到底,应天府属于和平进驻。最是实惠的还是城中老百姓。张辅启用了林萧,社会秩序很快回到正规。乱世用重典,而京城不乱,燕军由于措施得当,受到京城居民欢迎。人们不会忘记朱允炆倒行逆施,为了消灭燕军抓壮丁、强征税,他也无形中把自己推到老百姓对立面。

朱棣是要打造自己亲民形象,太祖那种简单粗暴一些做法,他是要改改,众人散去,大营内只剩下他和夫人。

徐夫人此刻,低眉恭谦有礼的说:“燕王,谁想胜利来的如此之快。更没想到,皇位垂手可得,那把龙椅子就摆在面前。”她出身尊贵,是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保卫北平艰苦卓绝的情形在脑海闪过……而今燕王马上就要登基当皇帝,她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母仪天下的皇后。不敢想啊,可这是没人可以改变的现实。父亲戎马一生,跟随太祖打了大明江山。可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可以跟随燕王成了皇宫的主人。她希望自己可以像开国皇后,马皇后那样贤惠慈祥。少计较个人得失,绝不可以飞扬跋扈。

“夫人,急什么呢?”朱棣不是像有些人议论的,到了当皇上之际,还要老谋深算,推诿再三。他严格说来,更是一个将军出身,一生征战,他可以看到当今之势。天下已经属于他了,现在他可以傲视天下,有谁可以与他争皇位呢?没有人,既然没人争,他又急什么。他气宇轩昂的又说:“刚才,本王与姚师吃饭,他也并没提及此事。现在,诸事多多,需要一件一件办。赶明,让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