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该是相识之人。”
赢盘一听,心里一惊,知道庆忌所说的是鬼谷王禅,此时也是盯着庆忌。
“你有何凭证,让我相信你所说的。”
“并没有凭证,也无需凭证,小公子让你在上雍城调兵之时,把陈于秦楚边境的十万秦军调至秦晋边境,摆出进攻晋国之势,以牵制晋国。
仅此而已。”
赢盘一听,心里还是再次一震,此事王禅临行之前与他交待过,那时他十分肯定可以办到,可此时一听,脸上却露出犹疑之色。
“太子殿下难道想背弃与小公子之约吗?”
“时与势不同,此时的局势有变,可我堂堂秦国太子,绝不会背弃盟约,这位兄弟可以放心。”
赢盘虽然为难,却也并非背信弃义之人。
“我知道晋国也派了使臣秘密来秦,就是想与秦一时结盟,这样可以牵制于楚国与宋国,而若要调动边境十万秦兵,也非你一个太子可以决定,还是当今秦王决定,所以小公子早预谋到此,所以若太子为难,在下也只得找机会见见秦王了。”
赢盘一听,心里还是有些惊诧,眼前的庆忌看似品相老实正真,却不想做事也是十分豪爽,没有半点迟疑。
“你知道的还真的不少,而且你也十分豪迈,非常有魄力,在下十分欣赏你这种人才。
而在下也知道这位大哥身藏不露,武技高超,可父王的剑法修为,连在下也难与揣测,你若与他一见,或许三句话都会嫌多,就会发生不愉快之事。
而且想来鬼谷先生只重于此次结果,对于过程他并不关注,大哥如此之能,实不该就这般浪费了。
而且父王也十分佩服鬼谷先生,对鬼谷先生十分敬重,虽然晋国使臣来秦,会让父王格外纠结,可并非不可说服,还望这位大哥稍安勿燥,待在下与父王见过之后,再定结论是否可行?”
此时秦太子赢盘体现出爱地惜地的一面,知道若依庆忌的性格硬穿王宫,后果会是如何,他对他的父王的武技还是十分难与揣测,所以也怕庆忌为办此事而吃了不必要的亏。
而且若能拉笼庆忌为己所用,那么对于他,对于秦国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刚才他还一直以“本太子”自称,可现在却已悄然改了称谓,对庆忌也以“大哥”相称,足见秦太子随机应变,爱惜人才之心。
“如此正好,只是时机有限,小公子手中有制钳于秦王之物,相信只要言明秦王必然不会再犹疑。
而且在下也不敢承太子如此之情,更不希望太子在秦楚与秦晋之间有所纠结。
在下虽然只是一介村夫,可自小公子出走列国就与之相识,一开始是敌对关系,可到最后确也不得不服于小公子人品及智谋。
依小公子此时在大周天下之势,列国之中无人可比,纵是离魂尊主也难比小公子之势。
而且小公子已通天道,智谋无双,若要说取人性命,实在是易如反掌。
更难得的是,小公子不以武犯禁,而是以诚相待,为大周,为天下百姓奔劳,以在下看来,能与之对抗的,大周天下未有几人。
就算此次晋国请了同样列国闻名的使臣,我看也未必有用。
而且秦与楚之间若是因为此事而不和,于秦将来并非好事,任谁也不会想有一个小公子这样的对手。
吴国、越国就是一个如此的例子,若是无法打败小公子,只能与小公子交好,这是最好的选择。
在下非是为小公子说情,毫无必要,只是希望太子殿下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庆忌一席话到是让人意外,更是让秦主子赢盘听得心里心麻。
鬼谷王禅在吴越之事,传至民间,他当然也有耳闻,连吴国阖闾如此枭雄以及越国勾践这样的列国之君都对王禅心有惧意。
在得不到王禅却又对王禅无可奈何之下,都选择了与王禅交好,都不愿做王禅的敌人。
而且现在的秦国是他的父王持政,若是惹上王禅如此劲敌,那么将来到他执掌秦国之时,要对付如此聪慧的鬼谷王禅实在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况且,王禅一入秦国就给赢盘上了一课,在十万大军面前,可以说狠狠的教训了他,让他对王禅的本事也心有惧意。
而且庆忌毫不避讳的说出知道晋国派使臣出使秦国之事,还知道出使之人也是大有来头,由此可见,在秦晋而言是秘密之事,在王禅这一方却并无秘密。
而庆忌直言王禅有制钳于秦王的办法,这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