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吴楚交好,晋国在南方失去吴国之凭,楚国此是算是觅得短暂安养生息的机会,晋国必然不会愿意看到楚国真的中兴,所以借此机会联合北方列国一起伐楚,也并非不可能。
而且左相在人也说过,现如今秦楚边境对峙,在列国看来并无缓和迹像,在此时攻楚,自然是事倍而功半。
晋与楚之间一直是南北强国,百年间互有攻防,却谁也耐何不了谁。”
王禅看了看申公,也想听一听申公对此的意见。
“左相大人不用看我,老朽虽然也历经多年朝堂,对于列国之势却不如叶公与左相大人如此通透。
刚才叶公所说,也是近几日老朽之忧,若晋国出兵绕过郑卫两国来攻击楚国,而楚国巢邑三城的白公胜不予支援,而秦楚边境尚有十万秦兵对峙,牵制着上雍城的六万楚国兵甲。
而短期之内,楚国也难以再征聚大军对抗晋国。
若白公胜叛乱,那以楚国真的倾覆在即,此事在左相大人来之前,我与叶公已传报王上,却不知为何王上并没有旨意传来,到是让人不解。
至于晋国攻与不攻楚国,是真攻还是假意威胁,老朽也难与判断。
若晋国绕道攻楚,只要龙城一破,就可长驱直入,于大江之上把楚国栏腰截断,而楚国大军则东西不济,南北受困,实是困局,晋国当有此谋算。
老朽之忧与叶公之忧一样,这几日一直想询问左相大人对策,可碍于大人也忙于巡军,此时春节在际,不知左相大人可否解我与叶公之虑。”
“阿三,我使臣团送与宋、郑、卫国的礼物是否已经出发?”
“回小公子,此事已交待司空、左相府下属官员,一切准备就绪,今日就可上路,他们都在等小公子下令呢?”
王禅一听,看了看阿三道:“你这就去安排他们,让他们今日出发,三日后各队必须把礼物在春节之前送达宋国、郑国、以及卫国,快去办吧,另外那四人你也通知他们,今夜我在城东城之外龙王庙等候他们。”
“阿三明白,这就去办。”
阿三接令,匆忙离开大堂,此时王禅才看着十分疑惑的叶公与申公。
“既然晋国要出兵攻楚,那以在下此次出使宋、卫、郑国就该先礼后兵了。”
“左相大人,为何避而不谈,却又要让使臣团先行,而左相大人所谓的先礼后兵,难道是要调遣龙城之兵布防于楚郑边境,以防晋国来犯吗?
还是要主动出击,攻击郑国与卫国?”
叶公还是一脸难堪,面对王禅这般跳跃的思路,一时之间任谁也难与理解。
“叶公多虑了,匆忙出兵,非在下之意,师出以律,有备无患,可龙城之兵并没有准备出征,所以在下不会如此鲁莽,并且龙城之兵也无必要驻防郑楚边境。
在下刚才所言,只是唇齿之兵而已。
此兵就是在下,先礼而后行。
若是利用有利形势,唇齿之间捭阖之道可抵百万雄狮。”
王禅此时又开始自大自负了,把自己的唇齿,以及自己的说辞说成可抵百万雄狮,这让叶公更是有些尴尬,甚至于有些鄙视之意。
“老朽相信左相大人有此能耐,可在真刀实枪面前,列国之争,可非戏言可解,还望左相大人明示。”
“刚才两位都说过,晋国此时极有可能会趁势攻楚,就是因为不想楚国由此做大,最终反而成为晋国忧患,这一点并不错,于形势而言,此时局势此也是在下所造之势,让晋国不得不主动出击。
可在下却认为晋国不会真的攻楚。
就依刚才两位所言,晋郑卫大军来攻,至少会有二十万以上大军,那么龙城自然不保,而龙城距楚都尚有五百里之遥,纵然是连夜行军,依当年孙武之法,怕也要二月有余才能兵临楚都。
而此时北方寒冬却并不利于行军,而且粮草很难筹备,晋国大军若是此时攻入楚地,会自陷囹圄。
若宋国此时出兵,那以就能截断晋军后路,待春来之时,南方水暖,楚国征集大军反攻晋军,那么晋军就会被全歼于楚国境内。
这是从战略之上的分析,若我是晋国统帅,自然不会如此冒险,若真的要攻伐楚国,他也会等到春暖之时,那时北方解冻,而水系可用,行军也要更快捷一些。
所以在下断定,晋国此次借机出兵,其实意并不在楚,而在于宋国,这一点相信墨翟师兄会明白此中之理。
宋国与大周洛邑相邻,算起来宋国一直保着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