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于本王在先。
有些事情,本王不想再说。
可本王是否真如勾践小儿所言,是一个无耻下流之徒,是一个不顾吴国安危的小人。
各位自然心明如雪,本王也不会在意。
只是此时越国十万铁甲陈兵边境,而我吴国兵甲只有五万。
越国兵甲虽然弱于我吴国铁甲,可数量还是多于我军二倍。
大家可否胆怯,若是胆怯此时说出来,本王一律不予追究!”
吴王先说刚才勾践在边境所演之事,即不否认,也不在意。
最后分析吴越两军的数量,意在提醒军中将领。
“我等誓死追随王上,只要王上一声令下,我吴国铁甲必将痛击越军,攻克越都。”
帐下一个副将锵锵一语,紧接着其它将领也同声回复吴王。
这些将领都跟随孙武多年,也曾与吴王共肩并战,经历数次大战出身。
大家对孙武仍至于吴王的用兵都十分佩服,并不因越国有二倍优势兵力而有惧意。
想当年孙武只凭三千铁骑就击溃楚国十万大军,如此彪炳战绩,谁不荣光。
现在以五万对阵十万,并非不可。
吴王一听,也看出帐中将领并未受多少影响,士气依然高涨,心里十分满意。
脸上也显出一丝笑意道:“大家也不必为本王担心,本王戎马生涯一生,这点小伤并不碍事。”
吴王说完,还是掀开衣服,露出那处被公子山所刺的伤口,让大家看得明白一些。
这些将领一是久经沙场,也对此等外伤并不在意。
另外则有感于吴王带伤上阵身先士卒,大家都十分感动。
吴王此举也算是有意展示其不减当年的雄风,让众将领放心,同时也体现了一代枭雄的霸气。
“王上,刚才所言回报孙武将军之事,该如何细叙,还望王上三思。”
伯否再次提醒吴王。
依伯否来看,若是实说,那孙武必然会根据此时的战场双方的形势重新制订此次攻越大计。
可如此一来,依吴国兵力部署,若要解此之忧必然要重新调整吴国兵力。
而且此时五万大军压在边境,任何调动都会引起越军注意,实已是毫无秘密可言。
于孙武用兵实并不擅长。
孙武用兵,虚实相生,从来也不会让敌军真正知道己方的底细,才能出奇不意。
那么若调动吴都五万铁甲,势必会造成吴都空虚,而且容易让越国与吴国有可趁之机。
吴王一听,知道伯否的顾虑,看了看伯否,心里也是十分矛盾。
此时想除掉伯否,看来还不是机会,刚才他的话无意中提醒吴王。
那就是是否需把此中情况如实报与孙武将军,若军报回到吴都,夫差必徒添忧虑,若二人挥军来援,反而会中了越国之计。
吴王沉思片刻再看伯否道:“依伯副帅之意,又将如何?”
吴王还是十分谦虚的问着伯否,如此垂询,也表明自己非独断之人。
“王上,依老臣之见,越国一时之间也并不会主动攻击我军。
而此时我军尽数驻守边境,与对岸越国十万大军相持,若以此而论,于双方皆有不利。
若凭利大利小,实还有利于我吴国。
越国十万大军,军需是我两倍,相持之下,后勤补给拼的是国力。
所以此时还是把情势如实报与孙武将军,同时王上的攻伐计谋也应调整,让孙将军知道王上意图,这样孙将军才能将计就计,达到此次出征越国的目的。”
伯否也是老奸巨滑之人,说了半天还是要如实报与孙武,只是加了一些陈词。
意思就是要让吴王亲自决定,与越国先对峙于边境,并不急于进攻。
如此一来,孙武在吴都有时间探察军情,再计谋攻越之事。
而且也不会让吴都孙武及夫差着急,再行部署也会十分稳妥。
而伯否此时知道吴王已没有当年之勇,此时对阵多于一倍军力的越国已是心有犹疑。
并不像年轻之时,真的毫无惧意。
毕竟吴王此战,主要也是为吴国将来,为夫差将来而战,并非真的想通过这一战而灭了越国。
并且若是不与越国交战,只是对峙,想来伯否自己也要安全得多了。
吴王再次看看伯否,知道伯否的心思,也对自己不信任,所以想与